您的位置:主页 > 新闻动态 >

【原创类】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引领向前

发布时间:2015-12-14 14:10 点击次数: 来源:未知

   2015年的夏天,告别了校园生活,踏上残酷的社会生活。一个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学生,能做些什么?努力考取公务员?做人事社保专员?亦或是进个企业做个小文员?所有的应届毕业生,在大四的尾巴毫无头绪得发送着简历,等待着面试通知,迎接着毕业后第一份工作的到来。

     我也与千千万万应届毕业生一样,在毕业前夕开始浏览各大招聘人事人才网站,寻找着自己认为理想的工作岗位。初步的定位是企业人事方面的工作,由于专业的关系,可能做一个社保专员会更对专业一点吧。但是一番寻找之后并没有找到特别中意的。而后在偶然的机会,看到了青鸟社工的招聘信息,助理社工岗位,并且在嘉兴本地,虽然与自己专业不是那么百分百对口,但是也算是相关了吧,于是就投出了简历。

     面试、办公软件实际操作一步步走下来,最终我获得了这个岗位,成为了公益服务行业的一份子。
    在正式接收工作前,对于社工这个概念还是在学校学习时所接触的,我所理解的社工更多的是整天在外奔波,跟进自己服务对象的情况,做好相关服务。但是在正式工作之后我渐渐发现,现实的情况与我所理解有很大的出入。

      现实是在接手了社工工作后,在外做活动的时间相对较少,更多的前期准备以及后期总结。一个活动的想法提出后,前期出策划书、准备物资、链接资源、协调工作人员或志愿者、通知参与人员或者发布活动信息。大量的精力投入到前期准备工作中去,紧接着活动的开展实施,然后又是大量的精力投入到后期的总结工作。书写总结、收集纸质文件、制作活动台账,去做汇报工作。大量的伏案工作慢慢消磨着热情。因为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因素,我所印象中的社工工作是独立的,特别是经济独立的,或者说是经济约束相对较小的。但是目前内地的社工,更多地是承接政府的购买服务,所以很多政府的套路被带到了社工的工作中来,我们需要不断地在跟进服务对象的同时还要不断地对政府进行汇报工作,以便他们考核我们的绩效,来判断是否继续购买服务。虽然我觉得这个是无可厚非的,政府财政出资,我们出力。但是这样一来,会制约很多。



      进入社工公益行业也有大半年了,对于整个社工工作还是有美好憧憬的,我希望我们社工机构能有更多的自主资金注入,我们能更自由地开展我们所认为对服务对象有益的活动。摆脱单线地依靠政府资金扶持机构成长,做好组织机构的自身造血或是多与企业合作双赢。